生命科学学院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系列教育活动

发布者:吕方舟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9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生命科学学院精心组织开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系列教育活动。活动通过“观看阅兵式、理论学习、辅导报告、集中观影”等形式,引导广大师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新时代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集中观看阅兵盛典,感受强国强军伟力

9月3日上午,学院党委组织师生代表和全体新生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师生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阅兵式,被庄严而盛大的场面深深震撼。阅兵方阵整齐划一的步伐、先进武器装备的展示,无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实力与军队的威武雄壮。通过收看阅兵式,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祖国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飞速发展,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九三阅兵结束后,师生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纷纷发表观后感言。

名师讲授抗战历史,深化理论武装

学院特别邀请校军事理论教研室张晓松教授为老师讲授《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辅导报告,为学生讲授“抗战胜利”国防教育视听课。张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和生动的语言,深入剖析了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详细阐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通过理论学习,师生们深刻认识到,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观看抗战影视作品,铭记苦难辉煌

学院组织师生集中观看了抗战题材影片《731》。这部影片是根据侵华日军第731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进行细菌战研究的真实事件拍摄制作的。影片运用多线叙事手法,将3000多名受害者的经历浓缩成一组组典型人物,揭露了侵华日军惨绝人寰、恶名昭彰的反人类暴行。观影过程中,师生们神情凝重,深受震撼。影片中展现的历史真相让每个人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通过这种直观的艺术形式,不仅加深了对抗战历史的理解,更激发了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学院开展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汲取奋进力量”系列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形式,将理论学习与情感共鸣深度融合,让师生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新时代的逐梦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江大力量。


观后感言

观看《731》的过程,是一次心灵被深深刺痛的历程。影片里,731部队将人类视作实验耗材,用活人开展细菌实验、冻伤实验的残酷画面,绝非虚构的艺术创作,而是历史长河中真实流淌的血泪。尤其当看到他们用“科学”外衣包裹反人类暴行时,身为食品专业教师的我,更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伦理”与“生命敬畏”对技术领域的千钧重量。作为食品专业的教师,我会以《731》为契机,把历史警示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技术时多问一句“是否符合生命伦理”,在实践操作时多添一份“对健康负责”的严谨。让他们从历史中汲取的不是仇恨,而是坚守“舌尖安全”的责任感,用专业能力守护大众健康——这既是对历史的告慰,也是食品专业育人的核心。

 ——食品科学系党支部教师 许丹云


电影《731》开场呈现出的明亮色彩,搭配王永章一家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后续揭露的黑暗罪行形成了鲜明且刺眼的对比。现代科学,本应是守护生命、促进人类健康的工具,然而在那场反人类的暴行中,却沦为了最残忍的武器。细菌战、活体实验……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意味着科学伦理的彻底崩塌与生命尊严的严重践踏。影片结尾的那两行字——“这里,无人生还”“你若记得,我便活过”,深深触动了我。前者道尽了这场细菌战的极致残酷,后者则赋予了铭记超越生死的力量。这段历史绝不能在沉默中被遗忘。它如同一根尖锐的长刺,时刻鞭策着我: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必须将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放在首位,坚守伦理底线。我们要用真正的科学精神捍卫生命的尊严,用不懈的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对此,我们不遗忘!不沉默!不原谅!

 ——研究生党支部 2023级沙文榕

撰稿人:吕方舟

审核人:刘妙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