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省郑州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冯雳、胡长峰等多位老师指导的“青荧素问·蛭引天工——衣藻源重组蛋白水蛭素先行者”项目,从全国数万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成果转化赛道银奖。这一成绩标志着学院在推动科研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迈上新台阶,也展现出江汉大学在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领域的扎实积累。

项目依托学院重点建设的“微藻合成生物学与绿色制造研究院”,聚焦重组水蛭素等高价值蛋白的微藻表达系统开发,构建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藻基因编辑平台。该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生物制药周期长、成本高的限制,更在活性物质产量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为医药、功能食品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绿色制造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并非停留在实验室阶段。2024年,学院与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转化协议,金额达1200万元,是学院推进“实验室—企业—市场”一体化战略的关键一步。景新华校长在签约仪式中曾指出,此类合作是学校服务产业升级、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也是学校“以科技创新赋能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体现。
在本次参赛过程中,项目团队进一步整合了学院多个在研与转化项目资源,其中“莱茵藻茶”作为学院前期重点孵化的健康产品项目,也在技术支持和产品开发中发挥了协同效应。该产品以富含高活性成分的莱茵衣藻为核心原料,开发出兼具营养与功能性的大众健康饮品,目前已进入复制推广阶段,成为学院“技术—产品—产业”链路中又一代表性成果。
学院近年来持续优化学科与竞赛联动机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微藻相关的项目累计在A+类高水平学科与双创竞赛中获奖8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均斩获国家级奖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学院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紧密协作,依托工程训练中心丰富的双创指导经验,系统开展项目遴选、培育与实战推演,形成了“科研为基、竞赛为镜、转化为用”的项目孵化模式,有效提升了项目综合竞争力与落地可行性。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平台合作,加快推进微藻技术中试基地建设,并积极对接武汉光谷生物城等产业聚集区,推动重组水蛭素、莱茵藻茶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为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持续注入江大智慧。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总决赛由教育部会同中央统战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共青团中央等10个部门,联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郑州大学、郑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大赛共吸引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总决赛共入围项目4720个,涵盖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萌芽赛道五大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