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要慢慢走,事要抓紧做。”这句朴实的话语,是湖北姑娘吴曼曼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工作八载的真实写照。2017年,从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毕业后,这位“90后”女孩毅然选择奔赴4600公里外的雪域高原。八年间,她将青春与智慧倾注在这片土地,协助完成绿化面积超十万亩,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世界屋脊绽放出生动光彩。

从江城学子到高原生态守护者
回忆起2017年8月初抵高原的情景,吴曼曼记忆犹新。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氧气稀薄,但更触动她的,是当地发展的迫切需求。“这里面积广阔,人才紧缺,我觉得这里更需要我,所学的知识能更快地用在一线。”
尽管高原工作规定每日工作五个半小时,但“5+2”“白加黑”成了她的工作常态。“事得抓紧做啊,来到这里总要干些实事,留下点什么。”她笑着说,眼神里透着坚定。
她口中的“实事”,始于最基础的坚守。初到岗位,她积极参与羌塘自然保护区10个管理站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资料收集整理到巡逻油票核准,事无巨细。凭借一股认真劲儿,她对这片4.9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如指掌:“保护区有27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个管理站聘请了129名藏族管护员……”

这份守护,有时具体到一只受伤的胡秃鹫。2018年夏天,她和同事们悉心救治、喂养这只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胡秃鹫,直到它伤愈,重归羌塘的蓝天。“看到它们因为我们的努力重回大自然,是工作中最开心的时刻。”这份源自生命本身的感动,成为她坚守的动力。为了更深入地扎根这片土地,她在工作间隙主动学习藏语,一步步拉近了与当地群众的距离。
所学所用,助力十万亩荒山披绿生金
造林绿化是吴曼曼工作的重头戏。作为园艺专业毕业生,她很快发现,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上种树,是对专业知识的全新挑战。
日土县的造林绿化工作主要依赖当地特有的班公柳,这是她从未接触过的树种。“第一次见到班公柳时,我连它的生长习性都不了解。”她坦言。为了掌握种植技术,她跟着经验丰富的技术员翻山越岭,记录土壤数据,研究高原植物的生长规律。从造林方案设计到技术指导,从项目验收到后期管护,每一个环节她都积极参与。

2023年9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蚜虫灾害考验着她的专业能力。接到管护人员报告后,她迅速安排人员对仓库的蚜虫防治物资进行清点,并分发给相应人员,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她还结合“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工作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协助日土县领导先后完成了公益林护林员和生态岗位人员的遴选、信息核查、政策宣传、责任书签订、督促履职、督导调研、资金兑现等工作。
8年来,吴曼曼协助遴选6037人次生态岗位人员、护林员12,485人次,累计促进当地农牧民群众享受惠农惠民政策增收达1.3余万元,积极配合开展3乡1镇9个行政村113个地块集体林权确权工作。
“每当看到曾经的荒山披上绿装,老百姓因生态岗位而生活改善,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站在日土县的山坡上,看着班公柳林,吴曼曼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这正是她用专业知识书写的青春答卷。

8年高原岁月,吴曼曼三次获评“优秀公务员”,并于2025年7月荣获“全国绿化奖章”。面对荣誉,她淡然地说:“能够将所学奉献给这片土地,为当地带来更好的生态和生活环境,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的经历生动地证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美舞台。
(极目新闻 报道2025-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