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菌料调配到灭菌接种,看着亲手封装的菌袋整齐排列,既掌握了专业技能,更感受到生命萌发的力量。”11月18日,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在校园蘑菇种植实验基地开展劳动实践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当天,学院以“心间律动 园艺育心”为主题,将劳动教育、专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构建“认知-体验-实践”三位一体心理育人模式,让学生在躬身劳作中深化专业素养,在亲近自然中实现心灵成长。
为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立足生物学学科专业优势,充分挖掘校园蘑菇种植基地等生态空间的育人价值,将“五育并举”理念具象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实践场景。此次活动正是学院探索“劳育+心理育+专业育”融合育人的生动实践,旨在通过园艺疗愈的独特功效,实现学生情绪调节与生命认知的双重提升。

活动现场,专业教师与心理辅导员组成的指导团队全程护航,构建起“专业引领+心理疏导”的双重支持体系。在认知环节,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系统讲解蘑菇生长周期、培养基配比等核心内容,将微生物学原理与生命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让学生理解“顺应规律”既是科学准则也是成长智慧。体验环节中,同学们分组进行菌料搅拌、装袋压实、灭菌接种等操作,在分工协作中交流技巧,在精细操作中专注凝神,原本的学业压力在劳作中自然消解。“搅拌菌料时要掌握力度,就像调节情绪需要把握尺度,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沉下心来。”2024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李同学说。

实践环节更注重心灵赋能与价值引领。学生们将封装好的菌袋送入培育室后,共同制作“生长观察日志”,不仅要记录蘑菇的生长数据,更要写下自己的心理感悟。学院心理辅导员结合园艺疗愈原理解释,植物培育过程中的期待感、掌控感与成就感,能有效促进大脑释放血清素与内啡肽,这种由劳动创造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塑造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活动中,师生还围绕“生命成长的韧性”展开分享,让学生从蘑菇“黑暗中扎根、适时而出”的生长特性中,感悟挫折应对与成长成才的深刻内涵。
接下来学院还将依托实验室、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发植物拓染、盆栽养护等多元化实践项目,让心理育人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培养兼具扎实专业素养与健全心理品质的时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