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食用菌种植基地,菌菇培养架上整齐排列的菌包正孕育着生命的气息。自2025年11月6日起,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新生开展了以食用菌栽培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们在泥土与菌丝的交融中,深耕专业知识,锤炼实践能力,演绎出劳动教育的 “生命特色”。
“菌种级” 实践:把劳动变成专业能力的 “培养基”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从原料称量开始,一步步完成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接种等操作。超净工作台前,同学们戴着无菌手套,用灼烧灭菌的镊子小心翼翼地进行菌种接种,每一个动作都折射出《微生物学实验》的专业规范。
“以前觉得‘无菌操作’只是课本上的概念,现在亲手操作才知道,哪怕一点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批菌包污染。” 劳动实践让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全周期” 参与:在劳动中读懂生命成长的逻辑
从菌种接种到菌菇采收,学生们全程参与菌菇培育的 “生命全周期”。他们定期观察菌包的菌丝生长情况,根据菌菇生长阶段调整养护策略。“看着菌丝从稀疏到茂密,这种成长的获得感太真切了。”
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习得,更在于让学生在观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领悟科研的耐心与坚持。“菌菇培育周期长,有时要等上几周才能看到成果,这教会我们做科研不能急于求成,要像呵护菌菇一样,给实验足够的‘生长时间’。”

“产业链” 延伸:让劳动教育结出育人与服务的 “双成果”
学院将劳动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探索 “菌菇培育 — 科研实验 — 公益服务” 的教育模式,学生们培育的优质菌菇一部分可捐赠给周边社区,让劳动教育的价值从校园延伸至社会。
“我们还打算制作居民可自己培育的菌包,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这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服务、社会公益相融合的模式,让学生在付出劳动的同时,更收获了专业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目前,生命科学学院已将 “菌菇培育” 劳动实践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在食用菌实验室,劳动教育正像菌丝一样,不断延伸、生长,为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们种下一颗兼具专业素养与劳动精神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