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智慧课程应用,赋能教学改革创新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月”活动,提升学院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11月13日下午,生命科学学院在J12 A109成功举办了一场关于智慧课程运行的分享会,会议特邀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杨海莲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举办了智慧课程建设与应用专题培训会。学院副院长李佳楠出席并主持本次会议,生命科学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学习与交流。

会议伊始,李佳楠副院长强调了在数字化教育浪潮下,积极拥抱并有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的重要性。她指出,“教学质量月”不仅是常规教学工作的检验,更是推动教学改革、激发课堂活力的重要契机。智慧课程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载体,对于实现个性化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支撑“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具有关键作用。李院长要求全体教师高度重视、主动学习,将智慧课程平台真正“用起来、用得好”,切实服务于教学实践,赋能学院育人质量的整体跃升。
本次培训的核心内容由中国农业大学杨海莲教授倾情分享。杨教授以其主持运行三年的《生物化学》智慧课程为例,系统介绍了智慧课程从建设、应用到管理评估的全流程实践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应用层面,杨教授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智慧树平台构建课程体系,满足生物学院与非生物学院不同学生的学时与内容需求。她强调,智慧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学生个性化学习难题,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力支撑国家一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
在功能挖掘与实践方面,杨教授现场演示了平台的AI出题、知识点学习、资源推送、讨论区互动、探究式学习、成绩管理等丰富功能。她特别介绍了如何通过手机或电脑端实时追踪学情数据,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调控。平台新增的“答疑助教”、“引导式学习”及如“代谢领航员”等个性化学习规划师智能体,为深化学生学习提供了强大助力。
关于教学设计与效果,杨教授分享了基于学生基础的三种教学模式(基础型、习题考核型、活动型),以及“课前自学、课中练习与讨论、课后作业”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她通过“氨基酸侧链特性分析”等具体话题讨论和结合前沿文献的作业设计,展示了如何利用智慧工具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也证实,平台的在线答疑、资源推荐等功能深受学生欢迎,学习满意度显著提升。
在技术功能研讨环节,与会教师就智慧树平台的“灵动课堂”互动、签到功能优化、AI批改未来发展等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培训内容详实、案例生动,为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经验。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习,对智慧课程的运作模式和巨大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大家认为,掌握并运用好智慧教学工具,是当前提升教学效能、适应教育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
此次培训是生科院“教学质量月”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不仅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改革视野,也为学院后续深入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打造更多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将持续推动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导全体教师将智慧课程平台用实、用活、用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