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这个古老而美丽的传统节日,伴随着春节而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称之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个节日源于古代民间开灯祈福的习俗,历史悠久。如今,元宵节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共同欢庆的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历史渊源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上元,还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汉朝政府经常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时,即正月十五的夜晚祭祀“太一”天神,太一指的就是北极星,相信天官的福光能够撒照大地,故而产生了 “天官赐福”的说法。
从天文角度来说,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此时人们就走过了一年当中的第一轮从朔月到满月的过程,这意味着在一年的开端,我们完成了“圆满”,因此天官赐福,赐的是圆满之福。
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习俗呢?
习俗·花灯寄语
灯笼与神有关,赋予很多象征意义。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习俗·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习俗·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习俗·吃元宵
南吃汤圆,北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
在这个充满欢乐和温馨的节日里,生命科学学院祝全体老师生元宵节快乐,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