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是长江中游最长的支流,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汉江湖北段涵盖了汉江的上中下游,占全长的55%,流域面积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3%。汉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生态条件优越,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突出的带动作用。汉江流域拥有许多独特的生物资源,特别是秦巴山区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物种,为研究我国动植物区系的系统演化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特色的生物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种质资源损失严重,不少物种濒临绝灭。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生物资源,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具体实践,在汉江流域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化农业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秦巴山区的精准扶贫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条战略通道,汉江流域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2015年湖北省公布了《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4—2025年)》,2016年国家将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纳入“十三五”,标志着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国务院在关于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中,明确提出依托汉江水道,发挥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襄阳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线。在国家大力发展及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大背景下,江汉大学依托现有优势,整合学科资源,组建了“汉江流域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着力研究解决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技术难题,为汉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中心主要围绕特色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道地中药材资源筛选与开发利用、特色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建有1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与400多平方米的室外试验区,主要包括:珍稀特有植物资源实验室、特色蔬菜资源实验室、野生花木资源实验室、中药材资源实验室、野生食用菌实验室、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实验室、生态修复与保护实验室、食用菌栽培试验区、珍稀水生植物试验区、油菜种质资源试验区、无土栽培试验区等。


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37人,其中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7人,中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80%以上。研究团队中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市政府津贴专家、市教育界名师、省市优秀青年教师、市“213人才工程”首批人选和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研究团队的专业领域涵盖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园艺学、免疫学、统计学、中药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研究领域。近年来,中心成员先后主持承担了3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30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